55世纪 - - (中国)企业百科
55世纪2024-07-10

千年国乐 创造新“声”******

  【热点观察】

  作者:王秀庭(临沂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二级教授)

  从钧天广乐到江南丝竹 ,从寄托文人雅士志向的琵琶到悠扬四方 的竹笛,绵延千年的国乐是民族文化 的音乐化呈现 ,勾勒出源远流长 的气韵风华 ,彰显着包容并蓄的文化风骨,陪伴着代代国人历经亘古千秋。近年来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复兴 ,曾经一度陷入传承困境的国乐,重新焕发活力,并不断创造新 的传奇。

千年国乐 创造新“声”

原创民族音乐会《海上生民乐》 。新华社发

  失传 的民族乐器“复活”

  欲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再现古老美妙的民族音乐 ,复原古老的民族乐器 是基础。近年来 ,国乐振兴的一个表现 是很多失传 的民族乐器“复活”了。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与敦煌研究院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等合作,先后复原开发出50多个品种、90多件敦煌古乐器 ,如筚篥、箜篌 、凤首阮 、葫芦琴、莲花琴、瑟 、雷公鼓……让存在于莫高窟壁画中 的敦煌古乐器走下壁画 ,重新在当下发出悦耳的声音 。利用这些复原 的古乐器,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先后创作出《印象·国乐》《又见国乐》等民族音乐剧。

  除了复原古乐器,民族乐器也在不断改良 ,国乐正 是在民族乐器 的不断改良中一步步向前发展 的 。比如 ,原山东前卫文工团的王惠然老师根据用于戏曲伴奏的二弦柳琴,制造出三弦及四弦高音柳琴,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不可替代 的弹拨声部高音乐器 ;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将传统二弦改良成高胡,使之成为广东音乐 的象征性乐器 。

  随着大量古乐器 的复原和民族乐器的改良 ,各种形式的器乐剧纷纷涌现。自2017年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诞生以来,各级文艺院团先后创作出《扬帆大湾梦》《天山南北》《帆影弦歌万千重》《滹源雅韵》等不同类型、不同题材 的民族器乐剧。中国民族乐器原本只 是演奏音乐 的工具 ,民乐演奏家自古以来也 是以演奏音乐为主 。而在器乐剧中 ,二胡、古琴、竹笛等都被赋予了戏剧功能 ,成为戏剧中的一个角色;民乐演奏家不只演奏音乐 ,还要演绎人物。在这种艺术形式中 ,演奏家不仅要有高超 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力 ,还要具有较强的表演能力。尽管挑战很大,但不得不说 ,这也推动了国乐的创新。

  跨界融合换新颜

  相较于音乐剧 、舞剧 、话剧等,民乐一直属于较为“冷门” 的艺术,曾经一度陷入萧条。其中一个很重要 的原因 是 ,民族乐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与现代音乐技法有效结合 。

  近年来 ,民族音乐人大胆创新 ,钢琴、小提琴、大提琴 、爵士鼓 、电吉他等西洋乐器,都被他们拿来和琵琶 、二胡、竹笛 、中阮等地道的中国乐器“对话” ,创作出大量具有跨界曲风的国乐新作 。

  比如 ,上海民族乐团等出品 的《海上生民乐》,打破传统民族音乐会的观演模式 ,融合书法、国画等多种文化元素 ,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拓展表演场域 的边界,以声 、景交互融入现代审美意识,构筑起多元交融的立体视听现场 ,掀起数字时代海派民乐 的新浪潮。不仅如此,《海上生民乐》还以先锋姿态,开创了民族音乐领域 的首个驻场演出 。

  除了《海上生民乐》,前面提到 的《印象·国乐》《又见国乐》《玄奘西行》等作品都是跨界融合的成功之作。它们无不融合了多种表演形式 ,对民乐进行了全新演绎 ,创造了国乐新华章 ,处处彰显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

  传统民乐还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 ,形成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国风音乐。国风音乐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包容多样 ,音乐风格以流行与古典曲风 的多元融合为主,在词曲格律、编曲配器上,呈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2022年某音乐研究机构《国风音乐内容生态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1年,播放量过亿 的爆款国风音乐有51首 ;国风歌曲播放量是2019年至2020年 的两倍多 ;播放量破百万、千万的作品数量呈上升趋势 。不断涌现的国风音乐作品,既体现出创作者强烈 的文化自觉意识 ,也说明国乐在现代社会具有旺盛 的生命力。

  线上直播开辟“第二舞台”

  今年8月 ,中央民族乐团的百余位艺术家集体入驻抖音 ,努力在线上开辟“第二舞台”,开创国家级院团乃至全国专业艺术院团的先河。这 是国乐积极拥抱网络直播等新传播方式 的一个缩影 。

  除了中央民族乐团这样的国家队,已经“开播”的还有大量来自民间 的民乐人 。近日 ,抖音发布 的《2022抖音民乐直播数据报告》显示 ,截至目前,抖音直播覆盖民族乐器种类87种,观看人次突破61亿。过去一年 ,抖音民乐类直播场次超过178万场,同比增长95%;累计直播时长达233万小时,同比增长101%。以一场演出时长1.5小时计算,相当于每天有4270场民乐演奏会在抖音上演,平均每场观众2319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疫情前一个一线城市每天 的线下演出不过100场左右。

  网络直播为民乐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一方面,民乐人通过直播可以获得打赏收入 ,找到了民乐 的“市场蓝海”。过去一年 ,有87% 的抖音民乐主播能够获得打赏收入。其中 ,如独弦琴 、箜篌 、埙等相对小众 的民族乐器也创造了上万级别 的“票房” 。另一方面 ,一些小众、濒危的民乐类非遗通过直播重新获得关注。比如 ,少数民族京族的特色乐器独弦琴 ,全中国会弹的人一度只有个位数 。如今,独弦琴非遗传承人赵霞已在抖音收获40多万粉丝 。依靠直播打赏收入 ,赵霞运营起2个独弦琴非遗教学点,保留住了独弦琴 的传承之火。

  国乐渐成“国潮”

  “血脉里 的基因被唤醒 ,怎能不爱这荡气回肠的音乐。”去年,民乐短视频《兰陵王入阵曲》一经推出 ,立刻火遍全网 ,在主要受众为Z世代 的B站上 ,点击量超过1300万次。

  成为爆款 的不只有《兰陵王入阵曲》。在B站上 ,民乐区近年来一直格外火爆。年轻的UP主们用民乐对动漫、影视 、流行歌曲进行改编,很多作品不仅成为流量担当,也通过Z世代 的积极转发持续“破圈”传播 。而主流民乐从业者亦在努力推动民乐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游戏相结合,为某款游戏推出 的主题音乐《赤焰之缨》 ,不仅再一次拓展了民乐 的可能性 ,更在一帮90后 、00后中掀起了一股民乐热 。除此之外,一些国乐作品还火到了海外 ,比如,一个名为《左手指月》 的中国女孩弹奏古琴 的视频 ,仅在YouTube上就有上千万的播放量 。可以这么说 ,曾经被视为“老套”“保守”“不好听” 的民乐,正向世界发出最“潮” 的自信之声 。

  当然 ,国乐 的传承和创新永无止境 。如何用原创作品为国乐带来更多可能 ,进一步激活民族音乐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底蕴 ,这应该 是民乐从业者接下来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结项成果【17CCYJ27】)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1日 13版)

55世纪

零元员工持股计划激增背后 :慷谁之慨 ,谋谁之利?******

  低价 、低考核 的员工持股计划频现 ,上市公司为员工谋福利愈发“慷慨”。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 ,2022年共有264家A股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 ,同比增长18%。其中,35家公司的员工持股价格不超过1元/股 ,同比翻番 ,更有21家公司计划推出0元持股方案。

  与此同时 ,市场对于低价员工持股计划“白送”的质疑声也愈演愈烈 。2022年发布0元员工持股计划 的上市公司中 ,约半数收到了交易所关注函 ,要求公司对方案 的公平性 、合理性以及 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做出说明。

  员工持股计划 是重要的中长期人才激励方式 。然而,近年来频频出现 的超低价员工持股计划,不少都缺乏对等 的考核和约束机制 ,侵害股东利益 的同时,也未能实现员工普惠,成为了少数人攫取利益的手段 。

  员工持股再成香饽饽

  员工持股计划是公司稳定人才队伍、优化治理结构 的重要工具 。相比于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 的覆盖范围更广 ,所受监管更为宽松 ,在定价 、业绩考核 、锁定期限上更具灵活性。

  2014年6月 ,证监会首次发布规范员工持股计划 的指导意见,点燃了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的热情。2015年全年 ,共有277家公司发布员工持股计划(以董事会预案日统计 ,下同),掀起A股第一波员工持股计划 的高潮 。

  然而,第一波员工持股计划 的热浪未能延续。伴随着牛市行情的结束,发布预案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减少 。2019年全年 ,仅有101家公司推出预案,较2015年下降了63%。直到2020年 ,上市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热情才逐步恢复 ,2021年发布预案 的公司数量再度突破200家关口,2022年这一数字进一步提升至264家,逼近2015年的峰值 。

  从高调亮相到少人问津,到再成香饽饽,参与者持股收益率的涨跌 ,或许 是员工持股计划受欢迎程度几经变化 的重要原因。

  很长一段时间内 ,“认购即被套” 、“专坑自己人”成了员工持股的标签。根据记者的统计 ,2019年之前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中 ,实施一年后出现浮亏的占比高达2/3,约15% 的公司股价直接腰斩 。部分以信托计划方式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因存在一定杠杆,股价 的下跌一度引发多家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爆仓”,导致参与的员工血本无归。

  2019年是员工持股计划整体盈利与否 的分水岭。记者统计发现 ,2019年实施 的员工持股计划中 ,一年后浮亏的比例下降至31%;而在2018年,这一比例高达68.8% ;2020年和2021年实施 的员工持股计划,六成以上在一年后维持浮盈,员工持股计划不再 是参与者的负担(图1 ,见A1版) 。一定的获利空间可以保障员工持股计划发挥激励和福利作用 。

  与员工持股计划数量稳定增长不同 ,2022年A股股权激励计划同比下降了8.41%。荣正咨询资深合伙人何志聪认为 ,员工持股计划 的增加也与经济环境 的变化有关,“上市公司面临业绩增长压力和留人的困境,常规股权激励计划有刚性要求 ,包括定价和业绩考核等,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激励效果。”

  “骨折方案”激增 渐成福利方案

  除了受市场环境影响外,员工持股方案中股票认购价格的变化 ,对收益率 的高低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员工持股计划草案中 的拟发行价与董事会预案日前收盘价 的比值计算折价 ,2015年至2018年推出 的员工持股计划平均折价幅度均在10%以内,2020年后折价幅度均超过30%,2022年达到38%。也就是说 ,2020年后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参与员工平均可以六折至七折 的价格买入(图2) 。

  2020年之前 ,员工持股计划的定价通常以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或回购股份均价为基准 ,给予少量折价。近三年员工持股定价方式更趋灵活,购买折价率越来越高 的同时 ,“骨折价” 的员工持股计划数量急剧增多 。

  2022年,共有35家公司推出1元/股以内超低价员工持股计划,其中21个员工持股计划出现“0元购”(表1)。如果没有对等 的考核和约束机制,这些员工持股计划就彻底失去激励效应,成为完完全全 的员工福利 。

  有上市公司表示,从员工激励有效性 的角度出发 ,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可能使得员工无法取得与其业绩贡献相对应 的正向收益 ,同时额外 的出资成本也可能导致优秀员工放弃股份奖励而要求等额现金奖励,最终导致激励效果欠佳 。出于参与主体激励作用最大化目 的,公司选择实施低价员工持股计划 。

  白菜价方案,慷谁之慨?

  根据规定,用于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主要源自上市公司回购、二级市场购买 、认购非公开发行股票、股东赠予四种方式 。A股市场上 ,上市公司回购是当前最常见的选择 。在2022年发布草案 的员工持股计划中,股票全部或部分来源于上市公司回购 的占比73% 。

  从这一层面来说,回购型员工持股计划 的成本由上市公司负担 。然而,有些自身盈利情况堪忧的上市公司仍斥“巨资”回购股份 ,再以低价或零对价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股东的利益,不符合员工持股计划所倡导 的公司 、员工 、股东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原则。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在2022年受让价格折价幅度超过50%的员工持股计划中 ,16.2% 的公司2021年净利润亏损 ,有的甚至已连亏多年 。此时推出低价 的回购型员工持股计划,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公司成本,使公司业绩雪上加霜。

  2022年12月,首航高科 的0元员工持股计划 ,在股东大会上以超过90% 的反对票被否决。首航高科已连续两年亏损,2022年前三季度仍亏损1.22亿元 ,加上激励对象此前在二级市场减持的行为 ,这一员工持股计划被投资者质疑有掏空公司之嫌 。同月 ,另一家推行0元员工持股计划的金盾股份,虽然股东大会上表决通过,但中小股东投下反对票的比例达67.89% 。

  因推出“骨折价”员工持股计划遭受质疑的不乏白马股。2022年9月,中炬高新 的半价员工持股计划,在股东大会上被以58.33%的反对票否决 ,中小股东更是投出了85.93% 的反对票 。该公司多名董事在董事会表决中也提出反对意见,理由包括该持股计划将为公司带来数亿元亏损 、福利性质大于激励性质、控股股东控制权加强进而影响中小股东利益等 。

  作为具有福利属性的激励形式 ,员工持股计划存在一定 的折价是合理现象 。但如果折扣过高 ,则难免引发市场对于计划实施初衷和公平性 的质疑。

  利益倾斜之下 ,谁最受益?

  与股权激励仅面向董事 、高管 、核心人员和少数骨干不同 ,员工持股计划 的可参与对象为所有公司员工 ,具有普惠性 。上市公司可自主选择持股计划 的覆盖范围,并自行确定各类对象的持股份额及比例 ,经董事会确认后 ,通过股东大会表决即可。

  不过 ,记者梳理发现,部分低价员工持股计划,股份认购比例向董监高群体严重倾斜(表2)。在2020年以来发布 的200余个折价率超过50% 的方案中,34个计划的高管认购比例超过50%。由于董监高人数较少,这类利益倾斜 的员工持股计划容易成为个别人攫取利益 的工具 。

  例如 ,2022年11月发布员工持股计划预案 的ST中嘉,7位认购对象中4人为董监高,认购比例高达92% ,仅副总裁朱林1人认购比例就高达72.54%,但朱林2022年3月才上任公司副总裁 。解锁股票仅设置了个人考核目标,未设置公司考核目标。

  再如恺英网络,公司在2020年至2022年共发布过三期员工持股计划,以预案日收盘价算 ,对应市值超过3亿元。三期员工持股计划中,董监高认购的总份额占比高达76%,三期受让折价率均超过50%。2022年11月发布 的最新一期员工持股计划显示,仅董事长金锋一人的股份认购比例就占到当期全部份额 的31.63%。与其称为员工持股计划,不如叫作高管奖励计划 。

  股权激励计划对股份转让价格、业绩考核均有明确 的要求 ,而员工持股计划操作更为灵活,员工持股计划向董事和高管群体大幅倾斜,难免引发市场对于公司借员工持股计划刻意规避股权激励中更苛刻的授权要求和更严格监管的猜想。

  业绩考核放水,激励变成白送?

  不可否认 ,上市公司有权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奖励优秀员工,但派发福利不应以牺牲股东利益为前提。尤其对于低价员工持股计划,更应该在业绩考核设置上把好关 ,设置相应的约束机制。然而 ,当前的低价员工持股计划中 ,相当一部分设置 的业绩考核标准较低,指标五花八门,有的公司甚至完全不设置任何解锁考核。

  在交易所发出的员工持股计划关注函中 ,业绩考核标准的合理性是重要关注点(表3)。2022年 ,通源石油、福光股份、通达股份等多家1元/股以内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未设置任何业绩考核标准 。

  这些公司在员工持股计划推出前,业绩表现就多数不尽如人意 。如通源石油 ,公司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所回购股份的总费用约为928万元,而公司2021年净利润仅有1458.5万元 。福光股份在2020年和2021年已连续两年净利润下滑,202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继续下降39%,通达股份2021年净利润更下滑80% 。

  除未设置公司业绩考核指标的情形外 ,还有一些员工持股计划因考核标准过于宽松受到质疑,其中包括设置 的业绩增速过低 、选择业绩大幅下滑的年份作为基期、考核解锁标准选用了产能等非业绩指标等。

  宽松 的解锁标准下,顺利完成短期业绩考核目标成为大概率事件 。即便如此,有 的上市公司在发现未能完成业绩考核目标时 ,直接下调了考核标准,使本就宽松的考核标准进一步丧失严肃性 。记者粗略统计 ,2022年超过5家公司发布了业绩考核目标调整公告 。

  2022年5月,格力电器发布公告,下调2021年6月发布的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 的业绩考核标准,调整后2022年需达到的净利润标准比调整前减少约36亿元 。此前 ,格力电器 的员工持股计划因利益过于倾斜高管群体而备受争议 ,一度导致股价大跌 ,此次因没有达到要求而下修业绩考核门槛的举措,更使本就饱受争议的员工持股计划遭受更大质疑 ,企业公信力受损。

  暗藏利益输送路径

  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本意是建立和完善劳动者与所有者 的利益共享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 。不过,员工持股计划方案的灵活和监管 的相对宽松 ,在增加上市公司自由度的同时 ,也为利益输送留下了空间。

  基于前文提及的低价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争议点,不难勾勒出员工持股计划可能暗藏的利益输送路径 :上市公司以真金白银回购 的股份实施超低价员工持股计划 ,并将认购比例向少数董监高倾斜 ,最后设置宽松的股份解锁考核指标 ,公司和股东利益受到侵害。

  从锁定时长来看 ,2022年实施 的高折价员工持股方案中,约有21% 的方案全部股份 的锁定期为12个月,其余方案中,绝大多数为三年内分批解锁 。整体来看短线特征明显,不利于员工持股计划实现长线激励的目标 ,也容易在股份解锁后使股价承压 。

  利益输送是监管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面对监管关注函中 的质询 ,不少上市公司给出的回复也模板化、套路化严重,颇有“打太极” 的意味 ,并不能很好地为投资者解惑。

  例如 ,某公司在回复交易所关于未设置短期业绩考核目标 的原因时称 ,“公司未设置短期业绩考核解锁目标,更有利于核心骨干员工增加对公司的认可 ,有利于引导员工持续关注公司长期战略目标 的实现 ,而非短期业绩及股价波动,有利于实现公司、股东和员工利益长期保持一致的目标,加快公司战略目标 的实现 ,为公司及股东带来更高效 、更持久的回报。”

  另一公司在回复为何将受让价格定为0元时称,“公司以0元/股受让公司回购 的股份,体现了公司对未来长远发展 的信心” 。不少公司在回复公告中表明 ,实施0元员工持股计划是参考了其他已实施公司的案例。

  这些回复显然缺乏事实支撑,不符合多数投资者 的认知,难以打消投资者对实施低价员工持股计划动因 的质疑 ,关注函回复仿佛只 是走了个过场 。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郑志刚认为 ,零成本员工持股计划并非没有成本,也可能是为公司未来稳定持续运营暗藏了成本 ,其中就包括少数内部人侵占外部分散股东利益合法途径 的行为。

  针对目前在A股出现 的0元员工持股计划 ,郑志刚提出两点建议:一 是还原员工持股计划 的原本设计激励初衷 ,使激励员工不仅付出持有成本,而且需要设置严格 的解锁条件;二 是通过在股东大会表决上设置更高 的通过门槛 ,赋予小股东阻止利益侵占和输送的可能和途径 。

  荣正咨询何志聪表示:“从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看,人才激励应该更多包容,更多个性化特点 ,而不是风险。在制度设计和监管层面,主要防范利益输送 的风险 ,比如实际控制人是否能参加 ,高管 是否能大比例参加,如果 是奖金换股,对提取奖励的规则应进一步披露信息。”

  “零成本”员工持股计划应以公平性为前提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这些年 ,腾讯、京东、小米等大厂常常斥资上亿元进行员工股权激励,甚至直接向员工派送股票,壕气十足。员工心满意足 ,看客心生羡慕 ,这一股份奖励多被解读为关怀员工 ,实现利益绑定和共赢 的治理方式 。

  反观A股市场,自2019年三七互娱首次推出0元员工持股计划以来,关于员工持股0元购的争议始终不断,优质的龙头公司也难以幸免 。同样 是上市公司推行员工福利 ,舆论为何两极分化?

  对比之下不难看出 ,员工持股计划受到争议 的焦点不在于低价或 是0元本身 ,而 是计划 的公平性。

  首先,方案本身是否公平。以腾讯为例,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以重点激励和普惠奖励相结合 ,2020年至2022年共推出了10期员工股份奖励计划 ,授予人数最多的有2.97万人 ,占全部员工人数比例超过20% ,授予人数最少的也有2400人 ,且均为非关联人士 ,即不包括董事和主要股东。

  而A股上市公司近三年实施 的1元/股以内员工持股计划 ,授予人数占员工总数 的平均比例约为6% ,董监高平均认购比例22.5% ,倾斜性严重,普惠性较差。这使得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动机受到质疑。

  其次,方案 是否侵害了股东的利益。那些受到市场肯定 的员工股份奖励计划 ,公司长期保持了稳定 的业绩增长 ,并多伴有大手笔分红 。股东长期从公司成长中获益 ,自然更加信任公司员工持股计划 的激励作用 ,也更信任公司 的治理方式。

  A股实施低价员工持股计划 的公司中 ,不少公司不仅业绩差、分红少 ,在业绩考核上也一味降低标准,同时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成长性的预期 。

  可见,大多数股东只要切实分享了企业成长的成果 ,从持股中稳定获益 ,就并不会真正在意企业以适当价格向员工发放股份奖励 。这样能实现公司 、股东和员工 的共赢。

  在政策完善和监管层面 ,为充分发挥员工持股计划 的长效激励作用,避免其成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 ,政策应以维护公平为前提,在保持员工持股计划灵活性的同时应适当提高实施门槛 。同时 ,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实施长期计划,以激励和约束对等为原则 ,完善低价员工持股计划 的约束机制 ,维护市场各方利益的公平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