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三平台 - - MBA智库百科 - 百度文库
快三平台2024-04-18

前所未有的考验—浅谈中新社在汶川大地震中 的图片报道******

  宗金柱

  一场建国以来等级最高 的大地震 ,把巨大 的灾难降临在毫无准备的数百万民众身上,也把毫无准备 的我们引入一场规模空前 的新闻大战中,说毫无准备其实并不完全属实,中新社摄影部在四年前就专门成立了一个突发事件报道组,以应对近年越来越频繁发生 的突发事件 ,四年来的报道经历曾经使我们过早地得出一个结论 :以目前 的准备,我们已足以驾轻就熟地应对中国境内发生的任何突发事件。然而,汶川大地震使我们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 的考验 。从图片报道取得 的成绩来看 ,虽然总体上赢得了胜利,但我们赢得并不轻松。尘埃落定之后 ,我们理应做一个回顾:我们 是如何组织策划这次特大突发事件报道 的 ?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 ?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倾全力于一隅

  汶川地震的破坏规模之巨大 、影响范围之广泛 、持续时间之漫长、地域灾情之特殊,都 是前所未有的。与之相应 ,中新社领导层审时度势 ,在整个战役报道中投入 的人力物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图片报道上更是倾全力于一隅。

  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后,根据社委会 的指示 ,摄影部立即成立了由王瑶副总编和宗金柱 、任海霞组成 的图片报道应急指挥小组 ,具体负责统筹协调前后方的图片报道事宜 。当务之急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足够的报道力量,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对摄影记者来说,到达现场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甚至更多。

  在地震发生地 ,四川分社和重庆分社 的摄影记者已在第一时间出动,冒着余震 的危险发回首批反映成都及附近地区灾情的照片 。但分社的人手远远不够 ,需要更多的摄影记者前往支援 ,而且 ,重中之重 是尽快把记者派到灾情最严重 的地区。

  然而 ,总社摄影部却面临着一个困难 :部门所有14名摄影记者中 ,有9人正在外地出差 ,在京 的摄影记者又大都 是女性 ,而且各有采访任务在身,只有一人——恰好是曾经采访过丽江大地震 的邹宪——可以立刻动身前往地震灾区 。经过短暂而紧张的准备 ,他和《中国新闻周刊》 的摄影记者刘震一起出发了。随后 ,其他在京记者也被动员起来,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出差在外的总社摄影记者和国内各分社 的摄影记者也得到了消息 ,纷纷打来电话请战 。

  第二个从远道赶往四川的 是广东分社摄影记者陈文,他在地震第二天上午跟随一架运送救灾物资的飞机飞往灾区,出发前主动打电话向总社报告行程,摄影部当即指示其留在成都 ,加入刚刚成立 的前方地震报道组。接着,刚刚从美国分社调回总社的老摄影记者贾国荣从北京出发了 ,刚刚在珠峰完成奥运火炬传递报道任务的年轻摄影记者盛佳鹏从拉萨出发了……

  13日 ,摄影记者邹宪、郭晋嘉抵达被地震夷平的北川县城,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 ,设法发回首批反映重灾惨况 、部队救援 、温总理视察 的照片 ;另一名摄影记者刘震正与同行 的文字记者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在泥石流频发 的山路上徒步赶往汶川 ;同时,总社摄影部与一名军方通讯员取得联系 ,以国内媒体中最快 的速度发来空降兵在汶川准备实施空降的照片 。15日上午,长时间与总社和前方指挥部失去联系 的两名摄影记者先后从空中和陆路到达核心灾区——汶川县城和映秀镇 ,他们成为全国新闻媒体中最早赶赴震中灾区 的摄影记者之一。

  随后 ,更多 的摄影记者从总社和分社赶来。在不长 的时间内,我社迅速集中了15名摄影记者 ,多批次开往汶川 、北川 、都江堰、绵阳 、绵竹 、卧龙、青川 、理县等重灾区 ,不断拓宽报道规模 ,深化报道主题。

  在社领导 的统筹安排下,我社在摄影采访力量的投入上充分把握报道节奏,采取了先重后轻 、逐次投入、轮番上阵的办法 ,既注意集中力量,又没有一下子把力道用尽,从而保证了报道 的持续高效 。在分批轮换中 ,全社 的男性摄影记者几乎全部轮战一遍 ;王瑶副总编和郭晋嘉则是全国媒体中到灾区采访 的少数女摄影记者之一。面对残酷 的灾情和万分艰苦 的采访 ,他们以实际行动表现出忘我 的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 。

  我们不会忘记 ,本社的文字记者在采写大量文字稿件的同时,也在力所能及 的范围内拍摄了大量 的现场照片 ,发挥了独特 的作用。此外 ,还有为数众多 的摄影通讯员和签约摄影师 ,也 是我社抗震救灾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关键时刻成为一支有力 的支援队伍。

  六个和一百个

  无论从报道规模还 是报道方式来说,中新社在汶川大地震中 的作为皆可称得上一场全方位的立体作战 ,国内外各分社都直接或间接地投身其中,发稿数量创下空前的历史记录 。据统计 ,在地震发生后 的几周内,全社所发相关图片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导致高峰时的单日发稿量达到平时 的8倍以上。每天向总社摄影部上传图片稿件的 ,除了100多名本社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之外 ,还有数以百计 的与中新社签约的摄影师 。

  然而,作为全社图片发稿中枢的摄影部编辑组,连同部门负责人加起来却只有6名编辑(签稿人) ,他们面临 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 。本来平时值班就 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毫无调整余地,每逢有人生病或休假,其他人就不得不加班加点,但也尚可勉强支撑 。此次遇到这种特大规模 的突发事件,人手不足的问题立即严重凸显出来,陷入捉襟见肘 的窘境 。

  地震发生当日,摄影部对图片编辑的值班班次和值班时间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单人班一律改为双人班,夜班时间大大延长,个人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以上 。令人感动的 是,每到关键时刻 ,我们中新社人总能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的奉献精神 ,前方记者如此 ,后方编辑也不例外 。每天,他们既要废寝忘食地处理海量的来稿,又要与前方记者进行千头万绪的协调 ,并随机处置各种突然出现 的紧急情况 。

  编辑组每天要做 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是盘点当日报道 ,总结工作中存在 的问题,并对次日报道作出安排。主要 是根据灾区形势 的发展,提醒记者对报道重点做必要的调整,如搜救工作进入第十天时 ,被埋者生还 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报道中要体现这种阶段性变化 。由于灾区的通讯中断,前后方的联系非常困难 ,电话打不通 ,就采取发短信 的办法,把社领导 的指示 、新的报道意图以及最新信息通知前方记者,他们在新 的地点找到信号开机时就可以看到 。

  最初几天 ,稿件传输遇到极大的困难,有时 是因为找不到无线通讯信号,有时是为了节省海事卫星电话的电池,记者只能放弃正常 的传稿程序,用尽量短 的时间把所有照片一次性发送到摄影部的公共电子信箱 ,其中许多照片没有完整 的图片说明。编辑们不得不一张张查找资料 、补写说明 ,然后再一张张上传到采编系统。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劳动强度,而且导致夜班编辑无法与美国分社签稿人正常交接班,常常是工作到凌晨二、三点甚至通宵 ,才能处理完信箱中 的所有稿件。在最紧张 的日子里 ,有 的人平均每天工作17个小时以上 。

  据统计,在震后一个月的时间里 ,摄影部签发的地震报道图片超过一万幅(其中对境外发通稿照片2300幅),接近全年发稿量 的三分之一,而且其它各项工作并没有受到地震报道 的影响 。同时,我们在百忙中还参与主办了在境外(土耳其)举行 的首个抗震救灾展览,参与组织策划了我社主办的“四海同心——海外华人华侨情系四川地震灾区活动” ,并为出版抗震救灾画册和举办展览进行了大量 的准备工作。

  以策划取胜

  在数码相机、互联网充分普及和交通高度发达 的时代,拍摄突发事件照片已经不是少数摄影记者 的专利 ,一个新闻单位要想在激烈 的竞争中胜出 ,必须在报道策划上下工夫。策划出精品 ,策划出实效 ,策划出独家照片。当然 ,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 ,决定了任何新闻单位都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完善的报道规划 ,但随着态势的发展而及时调整报道策略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整体策划 ,却是完全可以做到 的 。

  关于宏观策划,我社此次在指挥机制上开创了一个新 的模式 ,即首次在前方设立了应急报道指挥部 ,为赢得这次重大战役性报道提供了可靠 的保证,为今后的特大突发事件报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下仅从微观角度谈一下汶川地震中 的图片报道策划 。

  ——题材策划:寻找热点盲区。

  汶川大地震波及面非常广泛,各家媒体在报道人员救助这一共同热点时,必有一些被忽略的“热点盲区”,及时抓住别人一时没有注意到的热点题材加以报道, 是避免题材“同质化”的法宝。地震报道初期,我社摄影部早早就把目光投向了卧龙 的国宝大熊猫,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以领先国内媒体两天的时间差 ,最先报道了《地震中抢救国宝大熊猫》这一世界关注 的题材 ,成为广受用户欢迎的独家照片 。后来,我社摄影记者任晨鸣再赴卧龙 、雅安,跟踪拍摄了“失踪大熊猫被找到”和“卧龙大熊猫转移安置”等照片,形成一组完整 的报道 。

  再如我社记者贾国荣率先发出的“北川堰塞湖存在引发洪水危险”一组图片 ,也是利用了相对盲区而打了一个时间差 ,最早报道这一热点问题 。其实,所谓“盲区”都是相对 的,在新闻事件的演变中,会形成一个个阶段性 的新热点,能够在新的热点刚形成时比别人发现早一点 ,就是成功的策划。

  ——角度策划:不忘自家面目 。

  国内各家媒体对汶川地震 的报道 ,在关注共同热点 的同时 ,又在报道角度 的策划上各有侧重 ,因为读者不同 ,品位各异 ,这种策划必然带有浓厚的“受众意识”。作为中新社的摄影记者 ,我们理应特别关注与海外有关 的报道题材,从海外读者 的阅读需求来选择报道角度 。第一拨摄影记者到达地震灾区后,摄影部反复向他们强调,在第一时间报道灾情 的同时 ,要特别注意外籍和港澳台人士的行踪 。我们率先发出了外国旅游团被营救转移等照片 ,并提示记者关注60名台湾游客被困 的情况 ,可惜未能拍到 。此外,外国救援队开展救助活动、国际救援物资抵达灾区等 ,也 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深度策划:用镜头深挖故事。

  即使在汶川地震这种特大突发事件中 ,摄影记者也面临着激烈的“同场竞争”,此时 的报道影像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同样的题材如何拍出特色?如何运用摄影语言扩充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 是影像策划中的重中之重。地震发生后第二天,针对发回 的图片中存在 的重面不重点 的问题,我们在与前方记者 的沟通中强调了“抓细节 、抓故事 、突出人情味”的重要性 ,从而扭转了浮光掠影式的泛泛报道 。在后来 的报道中,前方记者始终贯彻了这一策划意图,通过耐心地跟踪救助被困人员的全过程,拍摄到多个被困人员奇迹获救以及与亲人劫后重逢的感人场面,增加了图片报道 的深度和分量。

  ——时效策划:当面抢到 的第一 。

  网络时代,真正 的独家报道已不多见 ,媒体竞争更多地体现在时效 的拼抢上 。在汶川地震 的图片报道中 ,我社创造了不少时效上 的“第一” ,其中最值得称道 的一个“第一”来自策划 :在所有媒体都预先知道的全国哀悼日报道中 ,摄影部出动三名采编人员,通过紧密配合 ,第一个发出了《天安门广场首次为普通民众降半旗》的历史性照片,上了众多门户网站的头条。

  回顾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报道 ,所有的经验教训将被我们铭记 。我们相信 ,下一次将做得更好。尽管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灾难 ,但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 。

  (历史资料)

快三平台

东西问·中外对话 | 消除“月经贫困”,东西方如何合作 ?******

  中新社北京5月28日电 题 :消除“月经贫困”,东西方如何合作?

  中新社记者 曾鼐

  5月28日是国际经期卫生日。月经并非一个仅属于女性 的私密话题 ,它背后关乎广大女性 的健康和尊严 。如今,“月经贫困”已成一个世界性问题 。消除“月经贫困”,如何推动全球行动?创新科普宣传,中外该如何合作?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康嘉婷(Justine Coulson)对话快手博主“科学少女壳酱”王鸿坦 。

  康嘉婷表示 ,在不少地区,月经的污名化现象仍然存在,需要国际合作消除“月经歧视”“月经贫困” 。她指出 ,一些西方的、旧有的心理健康支持模式 ,不一定适合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要依托新技术手段,在青年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和科普工作 。

  作为一名科普博主 ,王鸿坦认为,一些错误认知可能 是代代相传导致 ,建议东西方在女性健康等领域加强合作 ,例如在校园中推进互助项目,更多关注贫困地区女性健康安全。

“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康嘉婷(Justine Coulson)对话博主“科学少女壳酱”王鸿坦。 田博川 摄“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康嘉婷(Justine Coulson)对话博主“科学少女壳酱”王鸿坦 。 田博川 摄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 :为什么一些地区会有“月经羞耻”的文化?“月经歧视” 的现象严重吗 ?

  康嘉婷:无论高收入国家还 是低收入国家 ,每天都有很多女性,因为月经而受到歧视或遭受不公平对待 。这可能 是由于文化禁忌或对月经 的污名化造成的,也可能 是因为她们没钱购买卫生用品。在一些文化中 ,女性在月经期间被认为是不洁或肮脏 的,这显然是一个误区 ,但她们却因此被所在社群排斥。

  在一些国家还存在其他形式 的歧视 ,例如 ,女孩在学校来月经时会被男孩取笑、甚至遭遇性骚扰 。有时,当一个女孩开始来月经后,尽管她还是个孩子,人们就认为她可以结婚了 ,这些女孩可能会被迫早婚 。对于不少女性来说,经期安全仍然 是一个严峻问题。

  王鸿坦:历史上 ,“月经羞耻”是源于社会对月经没有科学认知 ,又因月经与性相关,本身属于较私密话题 ,常常被污名化 。例如,在罗马时代有学者称,如果经期妇女碰到铁,铁会生锈,如果她碰到麦子 ,麦子会枯萎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越来越多人认识到 ,月经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受文化等因素影响 ,“月经羞耻”仍然刻在一些人的认知中。消除“月经歧视”“月经羞耻”的问题 ,教育是非常重要 的环节 ,需要在小朋友 、青少年的成长阶段,为他们构建科学的认知体系。

  中新社记者 :“月经贫困” 是什么?如何通过国际合作,解决“月经贫困” ?

  康嘉婷:“月经贫困” 是指妇女或青春期女孩没有足够资金购买卫生用品 、治疗疼痛 的药物、新内衣等一切保障经期健康所需要 的物资 。“月经贫困”不仅发生在经济落后 的国家,每个国家的贫穷女性都可能面临此问题 ,例如 ,在欧盟或我所在的国家英国 ,统计显示 ,预计每十个女孩中就有一个买不起每月所需 的卫生用品。尤其疫情期间,很多家庭承受了额外的经济压力 。

  值得注意 的是,当女孩需要这些卫生用品却无力购买时,她们可能会做出危险 的事情 ,例如 ,她们可能会被迫去商店里偷东西,或进行性交易 ;女孩们也会因为买不起卫生产品 ,就不去上学了。

  为了解决“月经贫困”的问题 ,一些国家的政府减少或取消卫生用品 的增值税 ,以降低经期管理成本,但国际社会仍需要做更多工作 。无论是东方还 是西方 ,要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有社会责任 的企业也可以作出贡献 。特别 是在非洲地区 ,女性面临 的困难可能更多 ,应该通过合作去解决问题 。

  当女孩受到歧视时,她们也会面临心理健康 的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一些来自西方的 、旧有的心理健康支持模式 ,并不一定适合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来可更多通过网络在年轻人中开展心理健康指导工作 。

  中新社记者:联合国人口基金与中国 的合作情况如何 ?

  康嘉婷:几十年来,联合国人口基金与中国政府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保持密切合作 ,致力于加强孕产妇保健服务等 ,中国 的孕产妇保健质量有了显著 的提高和改善,可预防 的母婴死亡率明显下降。在青年群体和残疾人群体中,我们也与当地合作做了大量工作,普及性教育知识等。同时 ,也与中国各级政府合作 ,消除“重男轻女”的风气,我认为 ,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 。

  中新社记者 :女性在月经期间 ,喝热水有助于缓解不适吗?社会应如何更有效推动科普工作?

  康嘉婷:全球范围内 ,平均有20%的女性在月经期间感到虚弱和疼痛 。对于女性来说,能够有条件管理经期健康、获得止痛药、向医疗工作者寻求咨询 ,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想在月经期间喝热水,喝热水会让你感觉更好,那喝热水就没有坏处。我认为 ,在获取正确信息 的基础上 ,做出个人选择,这才 是最重要 的事情。

  王鸿坦:网络流传 的一些经期“保养秘方” ,大多不科学,例如经期一定要多喝热水 ,热饮本身可能会对舒张血管有一定作用、缓解一点疼痛,但不适用所有人 。经期处于一个更容易感染的状态 ,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可以用温水清洗,但不可盲目购买网上推荐 的洗液 ,洗液主要 是针对一些疾病进行治疗 ,如果本人 是健康状态 ,过度使用洗液反而容易生病 。

  做科普工作时发现,一些错误认知可能是“代代相传”造成 的 ,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谣言有了更广泛传播 的可能。在女性健康等领域 ,建议东西方加强合作 ,例如在校园中推进互助项目 ,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 ,将“月经歧视”“月经羞耻”等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 。同时建议推动社会民间组织合作 ,更多关注贫困地区的女性安全 。

  中新社记者:消除“月经歧视” ,男性能做什么 ?

  康嘉婷:回想起40年前 ,在我上学时,当女孩到了12岁,会被带去“谈话”,所谓“谈话” ,即所有女孩被带到学校礼堂,听一场30分钟有关经期 的演讲 ,没有提问机会。这是在那个年代 ,老师跟年轻人介绍月经的方式。在那次30分钟 的“谈话”后 ,接下来5年学校生涯中,我再也没有其他机会讨论经期健康,男孩们也没有得到任何关于月经健康的信息或指导 。

  现在,不应该再有人重复我12岁时 的那种经历——仅仅跟女孩们在学校聊一次月经健康 。现在需要在学校 的生物课 、性教育课程中设计相关 的环节,让男孩和女孩一起学习月经知识,让他们知道 ,这 是一个正常 的生理过程 ,而不是一个禁忌。(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快三平台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