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55世纪
55世纪2023-12-15

古老夏布,织就新锦绣(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支持传习授徒,加快非遗产品走向市场 ,江西宜春袁州区——

    古老夏布 ,织就新锦绣(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本报记者 朱磊 王丹

    核心阅读

    夏布, 是以苎麻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的麻布 ,织造技艺历史悠久。为了推动非遗 的传承创新,江西宜春袁州区鼓励设立非遗研究基地 ,支持传承人传习授徒,加快工艺产品推向市场 ,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 。如今,古老夏布变身版画、灯具 、帆布袋等 ,为更多人所知 ,也日益赋彩生活。

    走进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隐逸轩工作坊 ,只见一只花纹繁复 、色泽玲珑 的花瓶立在桌上。看去像 是瓷器 ,拿在手中掂量却质地轻薄 。“这个瓶子啊 , 是‘布’做 的 。”工作坊负责人王春根笑着卖起关子。

    在袁州区 ,活跃着一群和王春根一样守护古老夏布 的人,他们有的致力于钻研非遗技艺,培养年轻传承者;有的坚持寻找非遗与市场 的结合点 ;还有 的聚拢懂得夏布织造的人 ,带动乡村振兴。

    袁州区也努力为这群人提供更大的舞台:探索建立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退出机制 、考核奖惩激励制度 。鼓励设立传承人工作室、非遗研究基地,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教学研究 、传习授徒 ,加快工艺产品推向市场 ,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

    钻研技艺 ,匠心守护古老非遗

    夏布 ,是以苎麻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的麻布。早在周代 ,中国就已用自然发酵方法加工麻料 。唐宋以来 ,宜春以生产优质苎麻著称,袁州夏布历史悠久 。

    “苎麻纤维是中空的,它吸湿排汗 、抗菌防臭 ,特别适合夏天使用。”出生于宜春万载县 的王春根说 ,“我是从小睡着夏布帐子、穿夏布衣裳长大 。”

    大学毕业后,王春根偶然察觉到古老夏布 的困局。“2008年 ,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的夏布织造技艺在广场上现场展演 ,我自豪地和周围人介绍家乡 的宝贝,大家却都不太了解。”那两年 ,每逢春节回乡 ,王春根就去问村里 的老人,夏布如何了 ?在得知夏布因缺乏创新、市场不畅导致生产后继无人 、千年技艺濒临失传后 ,王春根坐不住了。

    王春根尝试将夏布加工成折扇、做成衣服,但市场接受程度都不理想。他从博物馆里一块东周时期的苎麻印花布中得到启发:夏布上能否进行版画创作?

    “如果能结合我们宜春本地的夏布,使用丝网创作 的方式将民俗画搬到夏布上,肯定会有不一样 的效果。”王春根与宜春籍书画艺术家任静一拍即合 ,宜春夏布版画就此诞生 。

    2011年 ,王春根牵头成立了夏布印花质量控制小组,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试制了500多个印版,印坏了1万多片夏布 ,终于掌握现代丝网分色制版技术 ,解决了使用丝网版画技艺对夏布进行图案处理这一规模化生产难题。在夏布上进行创作 ,结合电脑技术可以做到标准化分色 、调色,从而实现标准化量产。新创造出 的版画图案,还可以印制到夏布制成 的帆布包袋 、帐子、茶席等装饰 、实用物品中。

    创新设计,夏布走进日常生活

    穿针、引线 、搓捻 、编织……上下翻飞 ,一只由夏布制作 的蝴蝶就出现在李凤娟手下 。90后李凤娟是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的毕业生,也是王春根 的得意门生之一 ,如今她正努力让这项古老非遗为更多人所看见。

    在袁州区 ,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常态化活动 ,推动了夏布制作 、版画、脱胎漆器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及其他传统工艺融入生活。在此推动下 ,夏布 的传承与创新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16年 ,王春根与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建了宜职众创空间 ,自己也成为学院在校外的“双创”导师 ,带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0多个,参与创业人数900多人 。任静开办了宜春夏布画非遗传习所 ,传授夏布画核心技艺,并在中小学课堂授课,先后培养夏布画学生300多人。

    “2016年,大二的我加入众创空间下设的非遗社团 ,为基地提供夏布画作。”李凤娟学习美术设计出身 ,一次偶然的机会 ,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盏手工灯 。正是那一盏灯 ,激发了她 的创业灵感。结合自己在社团创作夏布画 的经历,李凤娟设计出自己的作品——夏布灯 。

    不同的纺织手法,能产出不同 的夏布 。有粗质麻条 ,亦有柔软细腻。配以不同 的染印工艺,夏布可有千万变化,不同组合之下,更能做成各类造型别致 的装饰物 。夏布灯的概念和系列作品大受欢迎 ,2019年 ,由李凤娟领衔 的“素手工坊”项目获得第五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

    2018年 ,李凤娟从学校毕业 ,工坊也越开越大 。从工作室到研学基地,从夏布饰品、夏布灯 、夏布枕到帆布袋 ,夏布衍生出众多可能性 。尤其 是体验夏布制作的研学课程,自今年8月研学基地开业以来 ,已经吸引了数千名孩子参与。

    “想让夏布流传下去,还 是要让更多人接触,要归于生活 。”李凤娟说。如今 ,她正在酝酿自己的新作品 :丝瓜络和夏布相结合 的灯具 。把晒干的瓠子慢慢剥掉外皮 ,留下纹络,再将夏布与之拼接 ,由此作为灯具外壳 。在工作室 ,已经有几盏成品灯,一抹柔光散开 ,照出了夏布 的千变万化 。

    发展产业 ,带动乡亲就业增收

    在袁州区洪塘镇袁桂香 的家里 ,靠墙一侧机器嘎吱作响 ,屋内悬挂着几段织成 的夏布 ,袁桂香脚下不停,一手控制织布机,一手操作梭子 ,只见梭子在纱线上快速移动 ,一块夏布就这样在经纬纵横中织就。

    今年71岁 的袁桂香曾 是贫困户。2019年开始 ,有着夏布织造手艺 的袁桂香 ,进入钟福才担任厂长的洪塘镇诚信夏布厂务工 ,每天收入近百元。

    近年来 ,为了解决苎麻原材料不足等问题,王春根积极推动工坊和过去生产夏布的乡镇展开合作 。在钟福才 的夏布厂 ,夏布生产均采用全手工制作工艺 ,他也是袁州区夏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如今 ,通过采取“公司+工坊+农户” 的方式,王春根在万载县、袁州区及宜阳新区等地设立苎麻制品专业合作社和苎麻制品厂 ,形成了差异化的宜春苎麻非遗产品线。这些工坊吸纳300多人参与到苎麻种植、麻料加工、夏布织造、苎麻纸捞制等传统手工技艺中来,带动了乡亲们就业增收 。

    夏布产业的发展 ,让王春根对于苎麻创意产业有了更多 的思考和信心。

    王春根成立了“复活”苎麻纸古法工艺 的团队 ,反复试验研究,最终于2014年“复活”失传 的苎麻纸古法工艺 。2015年“一种苎麻纸的制作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16年12月,“万载苎麻纸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复活古法的同时 ,王春根也开发新产品 。截至目前,他共孵化出20多个宜春苎麻非遗IP,研发生产的夏布苎麻制品近100个系列 ,单品数量达1600多个 。“苎麻易种易管理 ,年年都会重新生发,一年可收获三四次麻皮。”王春根说,“希望通过传承、创新 、创业,推动大众参与 ,推动产业发展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夏布苎麻产业“活”起来,“匠从八方来 ,麻品天下走。”

55世纪

山东聊城举办创新创业活动诚邀台湾青年入聊打拼******台湾青年代表“云端”合影(部分)(图片来源 :聊城市台办)

  中国台湾网12月13日讯 12月11日,海峡两岸(聊城)青年梦想家驿站系列活动——2022“融汇两岸·水美聊城”创新创业暨中华文化线上推介活动成功举办。120余位台湾青年与聊城青年代表“云端”相聚,共叙友谊,共商发展 。

  活动由台湾青年小乔和晋铭主持 。聊城市台港澳办开展专题推介 ,讲述了聊城厚重的人文历史、优越的交通区位和各项惠台利民政策,向青年们呈现了一座有故事 、有内涵、有魅力 、有活力的希望之城;高新区推介了人才和招商政策,重点讲解了聊城人才“新政”35条 ,用详实的数据和真实 的案例向两岸青年人才发出邀约 ,用“真金白银”释放聊城招才纳贤的满满善意和诚意 。

  在聊城主会场,金氏古筝《渔舟唱晚》演奏 、东昌葫芦雕刻 、“围炉煮茶”茶艺展示等充满浓郁地域特色 的非遗文化展示收获了两岸青年的热烈掌声 。

  在主题分享环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北京台生会会长林彦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筑梦温州”台湾青年联谊会北京分会会长陈冠颖等台湾青年分别围绕来聊参加交流活动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响应时代号召 ,扎根大陆,助力两岸融合发展 的动人故事 。聊城青年代表 、山东灿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灿分享了自己在台湾交流学习的经历,以及在聊城创业、发展情况,热情邀请台湾青年来聊携手打拼、互学互鉴 ,共创美好未来 。

  聊城市委常委 、统战部部长柳庆发向嘉一科技产业园颁授海峡两岸(聊城)青年梦想家驿站牌匾,标志着该市海峡两岸(聊城)青年梦想家驿站实体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台湾网 、聊城市台办联合报道)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