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app - 大发app
大发app2023-01-31 16:05

大发app

海南守护生态底线,“两山”转化 的路径探索******

  这 是在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拍摄的昌化江(无人机照片) 。新华网发

  1月的海南,处处绿水青山。

  海南的绿水青山何以“金山银山” ?

  近年来,海南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 ,因地制宜,坚持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积极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让百姓在“两山”转化实践中受益。

  小小茶叶 变成致富法宝

  薄雾轻拢山间 ,民谣萦绕云天 ,郁郁葱葱 的茶树冒出绿芽,黎族阿姐们在茶树间穿行 ,手指在茶尖跳跃 ,一片片嫩绿 的茶芽落入茶篓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画面清新和谐 。

  这 是海南五指山市的毛纳村景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网发

  “去年上半年 ,我家依靠卖茶收入4万元 。”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村民王菊茹说,种茶卖茶不光让她能供养4个孩子读书 ,生意还做到了外地,不少游客线上与其订购茶叶 。

  走进毛纳村 ,清澈 的水流穿村而过,清凉 的山风吹拂着水面 ,水车正悠悠转动 ,放眼望去一片青绿。优美 的景色 、新鲜的空气 、清香 的红茶吸引着各地 的游客纷沓而至。

  “村子里游客多了 ,一天忙活下来 ,我能挣到上百元 。”水满乡毛纳村村民王叶侦正坐在凉亭里织着黎锦,身旁摆放着手工茶叶和黎锦服饰,吸引着游客驻足购买。

  水满乡毛纳村小组组长王国刚介绍 ,毛纳村共33户128人,过去村民选择外出打工 ,如今村里茶叶产业逐步发展 ,建成570亩的茶园 ,吸引了大量村民留村就业,超80% 的农户种植茶树。去年“五一”假期,全村共计接待游客近3000人次,获得旅游收入超10万元 。

  围绕茶叶,五指山市将继续做大品牌影响力 ,用好五指山红茶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发挥品牌效应 ,将五指山红茶“走出去”,以茶促旅,以旅兴茶 ,助农增收促进乡村振兴,让茶叶变成农民 的“金叶子”。

  这是海南五指山市的毛纳村景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网发

  菌俏菇靓 一片土地多种收入

  走进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 ,一缕缕阳光穿过橡胶叶 ,洒向林下 的菌菇大棚 。大棚中 ,工人正细心地检查、照顾着红托竹荪、虎奶菇等菌菇作物 。

  “多打这样一份零工 ,家里经济更宽裕了,每天可以多炒一道菜 。”女工符丽梅正在挥舞着锄头 ,刨出一条条半米宽的畦床 ,并将虎奶菇菌苗整齐地摆成两排。

  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让每一片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青松乡基本建成1000亩菌菇种植园,预计全年能提供临时岗位1万余人次 ,助农实现稳定增收 。

  “我们以‘企业+村集体’合作的形式,利用流转来的橡胶林地套种猪肚菌、虎奶菇 、红托竹荪等菌菇,去年村集体年收入达到69万元 。”青松乡负责人说。其中 ,“橡胶+红托竹荪”产业经济效益最为显著 。红托竹荪亩产达1500斤 ,按照平均价60元/斤,每亩可增加产值9万元。

  近年来,白沙大力推广林下种植 、林下养殖的生产方式 ,创新天然橡胶“宽行窄株”种植模式 ,将土地利用率提升150% ,探索出橡胶“+红托竹荪”“+凤梨” 的林下种植和橡胶“+五脚猪”“+山羊”“+蜜蜂”的林下养殖双模式,从林下蹚出一条致富新路 ,推动立体经济发展。

  依托建设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契机 ,白沙积极打造“两山银行” ,通过搭建运营平台,探索建立生态资源 的“调查评估—收储流转—提升开发—风险监管”转化机制,实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探索“两山”转化实践路径、推动生态价值转换 的有效途径 。

  宜居宜业宜游 荒山变金山

  作为海南典型的资源型市县,被誉为“海南聚宝盆” 的昌江黎族自治县以高品位的“亚洲第一露天富铁矿”——石碌铁矿而闻名。经过多年的开采 ,石碌铁矿的露天铁矿趋于枯竭 ,裸露的山体就像一块块“伤疤” 。

  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 ,昌江通过探索实施“生态修复+废弃资源利用+产业融合” 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曾经大片裸露 的土地和漫天灰尘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 是漫山遍野绿意盎然 。石碌铁矿被重新赋予了矿山公园和矿山特色小镇的新使命。

  “以前矿山开采 的时候,噪音 、炮声、大卡车声较大 ,灰尘也比较多 。现在就不一样了,空气比较新鲜 ,环境变好了 ,身体也健康了 。” 叉河镇叉河村村民豹爱萍说道 。

  海南石碌铁矿国家矿山公园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通过创新矿山生态治理模式达到三方共赢 的局面,未来 的30年 ,这片区域都会有企业来管护 ,不会出现治理完就荒废 的局面 ,生活在这里 的老百姓可以长期享用这片绿水青山 的福利 。

  王下乡“黎花里”。新华网发

  王下乡 是昌江向“绿色转型” 的典范 。王下乡位于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腹地,曾是昌江最偏远落后 的贫困地区,有“海南小西藏”之称。如今,绿水青山环抱下淳朴黎乡风情 ,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王下乡打卡。

  初入王下乡,一栋栋修饰一新 的船型屋民宿映入眼帘 ,向外望去,眼前是绿油油 的稻田 ,远处 是巍巍群山 ,看着家家户户的民房外墙上生动 的彩绘,仿若身处流动 的黎族文化博物馆。

  “短短几年时间里 ,村子从破败不堪逐渐蜕变成如今 的美景 ,每天还能看到各地来的游客,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村民韩小春搬进了政府帮忙修建 的新房,在家门口的民宿工作 ,每月能拿到3300元工资 。

  近年来,王下乡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和黎族特色文化优势 ,积极探索“两山”转化 的实现路径,推动全乡“拔穷根”“摘穷帽” 。全乡已开设农家乐9家 、民宿8家 。2020年至2022年9月,王下乡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 ,直接拉动旅游收入破千万元。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比2016年同比增长262%。

  霸王岭深处的王下乡吃上了旅游饭 ,得益于丰富 的热带雨林资源和生态环保 的理念。“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良好 的生态环境是海南自贸港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绿水青山是心之所向,乡村振兴 是民之所望 。生态兴则文明兴 ,文明兴则促乡村兴 。海南“两山”转化的实践还在路上 ,这条路也将 是人民通往幸福 的道路。(李笑涵 张铭琪 董鑫悦)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旦增顿珠:二十余年匠人经历诠释西藏民族工业精神******

  中新网拉萨10月8日电 题 :旦增顿珠 :二十余年匠人经历诠释西藏民族工业精神

  中新网记者 赵朗

  40岁的旦增顿珠与同事们仍奋战在24小时不间断的水泥生产一线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 ,工作内容与往日并无不同 。他说 ,在这特殊时期,仍在正常生产 ,保供重点工程项目。

  旦增顿珠 是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原拉萨水泥厂)副总经理、制成车间主任 ,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22年 。在去年 ,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他所工作的这家水泥厂是西藏最早 的为数不多的现代化工业企业之一,1962年开始投产 。自2000年中专毕业进入该企业后,这位普通年轻人 的人生便与西藏民族工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电话采访中,他告诉记者 ,刚进工厂第一年,在行政岗位 ,直到2004年,走上了技术岗位,参与到生产一线中 。他说:“起初跟着厂里的师父学习 ,因为感兴趣,也经常自己琢磨研究,做笔记,研究操作、观察数据,经常从实践中验证学习 的理论知识。”

图为旦增顿珠(右)与同事 。 旦增顿珠本人供图图为旦增顿珠(右)与同事 。 旦增顿珠本人供图

  在外人看来枯燥 的岗位 ,旦增顿珠却乐享其中 ,性格好动,喜欢研究机械 。于他而言,这份职业似乎早早为他定位了人生的发展方向。

  在热爱中 ,旦增顿珠创造着自己 的职业价值。近20年里 ,职务虽然变化提升,一直是技术骨干 。

  参与生产中 ,旦增顿珠也取得了很多让自己和工厂认可的成绩 。在担任制成车间主任的6年间,通过他 的不断努力,设备运转率年年提高,特别 是在2015年创造了公司历史以来水泥磨机单台系统运转率100%的历史记录。他还为公司节约设备维修费100多万元(人民币 ,下同) 。

  2020年,旦增顿珠在制成车间利用停机时间对设备工艺系统进行了技改,减少了设备 的跑 、冒 、滴、漏现象,极大降低了员工 的劳动强度,减少了系统的故障点 ,提高了运转率。通过系统优化 ,磨机全年平均每台每小时产量大大提升 ,水泥电耗降低。2020年全年节约电费700多万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

图为旦增顿珠(左)与同事进行技术交流。 旦增顿珠本人供图图为旦增顿珠(左)与同事进行技术交流 。 旦增顿珠本人供图

  相较内地其他省区 ,西藏工业起步比较晚 ,所以公司也会组织员工到内地参观学习。旦增顿珠格外珍惜每次外出学习 的机会 。他回忆 ,早些年去山东的一家水泥厂,算是内地水泥行业中的标杆企业。在那里 ,绿色工厂让他大开眼界。也让这位走出高原的普通工人对绿色工厂和生态环保有了新的认知 ,更是让他认知到了西藏工业发展与内地的差距 。让他最长见识 的 是 ,节能技术方面 ,“这家水泥厂转化废弃利用,用动能取代了电能” 。

  工厂发展这么多年来,旦增顿珠也见证并参与了水泥生产 的技术改革 。他说,2008年 ,厂里生产一线利用水泥煅烧 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 ,变动能 。2017年,水泥厂改进采用富氧燃烧技术,实现了节能降耗的效果 。“西藏本身海拔高缺氧 ,所以采用这项技术充分燃烧燃料 ,节约能耗。”

  “高争 是西藏第一家水泥工业企业,到今年刚好60周年 。”他说,企业经历了一甲子的变迁 ,作为二十大代表,他希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 ,能有所作为 ,让这座水泥厂成为西藏自治区的百年民族工业企业,更在高原填补水泥工业技术的空白。(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app地图